千年文脉,问道马伏
许寿辉
“五一”假期,距建阳城关不足十里的马伏村,新营建的美丽乡村之翘楚“熹云湾”,以“宋韵田园风”的雅韵,吸引了无数游客“打卡”!远远望去,只见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那袅袅炊烟,如轻丝飘空,宛如一幅水墨丹青,村前稻田新绿初染,田埂野花零落成星,三五白鹭在水田中悠然渡步,翅尖掠过,惊碎一池倒影!

诚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让人更加神往的是,这个素有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古村落,究竟珍藏了一个怎样的文化密码?走进村中,青石板路蜿蜒入巷,斑驳的宗祠在风雨中静立,断壁残垣似泛黄书页,每道裂缝都洇透了文字。村口中央,半卧着一匹枣红色的石马,正缕着鬃毛,仿佛是在向游人诉说着这里凝结的千年传奇一一
历史,总是伏脉千里。中华传统文化发祥地在北方,然自西晋,北方兵举不息,生灵涂炭,人无以安身,文化何以安放?于是,便有了一代代华夏儿女,“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开始“衣冠南渡”。相传,唐末年间,从河南固县来了一队率族南迁的人马,刘氏三兄弟刘翱、刘翔、刘豳,“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千里迢迢,一路丢盔弃甲……行至此地,领头的瘦马忽然屈膝伏地,任凭鞭笞亦不肯起,刘豳翻身下鞍,但见此地溪水淙淙,地肥草美,不禁抚掌叹曰:“马伏于此,吉地可居也”!于是,这里便有了“小桥流水人家”,天马伏祥之地名“马伏”亦随炊烟升起,袅袅千年!与此同时,关山隔阻的闽北,兵家不争之地,俨然已是向往的人间天堂,“落水”后的中华文化道统,亦随“程门立雪”,而“吾道南矣”上了岸,还成就了“南闽阙里”之建阳,阙里,乃孔子收徒讲学地,是文化高地的代名词,若大中国,能并称南北阙里的,唯山东曲阜和福建建阳。

移商换羽,再话刘氏分宗:豳公守中脉,称中族;翱公西迁麻沙,称西族;翔公东徙五夫,称东族。八百年后回望,刘豳一族官做得最大,第三代的刘爚,官拜工部尚书,被尊称为“建阳开国男”,创办的“云庄书院”,理宗敕赐,早于“考亭书院”5年;刘翱一族虽富甲一方,日星斗转,现代的麻沙渡头,除却“欢迎宗亲莅临翱公祭祖”的横幅,其他空空如也;紫藤花开的反倒是读书穷理的屏山刘氏,其中刘子羽、刘勉之相继成了朱子之师,刘勉之不仅将女儿许配,带着朱熹落户建阳考亭,其后,刘氏兄弟还将“屏山书院”搬到了莒口的小源村。

穿越时空的崇山峻岭,最是书香能致远!这是马伏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最让马伏人引以为豪的,自然是朱熹,他在此为母筑墓,结庐守考,并创建了人生第一所书院“寒泉精舍”,青灯三载,诞生了《近思录》等传世名篇!以此为原点辐射,“崇泰里”,“三桂里”一带,渐渐演变为类似今天的“海淀区”,成为“中国古代大学城”,南宋47所书院星耀八闽,今天的莒口一带竟有23所。遥想当年,村外,“山路逢人半负笈”,书院林立学遍城,村内,儒门释户道相通,巷南巷北读书声,这是何等壮阔的人文气象!

从马伏出来向东,路边的稻田,是被绿意侵染的诗行,水洼倒映着天光云影,一个转角,抖落烟灰的刹那,我等便来到了位于后山铺的“寒泉精舍”。漫步精舍内,几间古朴的茅屋,屋顶的茅草,在阳光照耀下泛着淡淡的金色,恍惚间看到了朱子在与弟子们坐而论道,朱子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墙上镶嵌着的《近思录》语,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弟子们前行的道路。朱子墙前驻足沉思,同行的友人忽问:“尔等出生理学渊薮,何谓朱子理学,可以一语释之乎?”。
我笑曰:是“后孔子主义”?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过往曾常听闻专家学者高论“居敬”、“中和”、“炳悟”,“已发与未发”,却始终如雾里观花,不得其要。

“切问而近思,博学而笃志”,且问且行且思,猛然间,脑海闪过一念,便反问道:片语概之,定位“封建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如何?友人曰:观点很“炸裂”,但愿闻其祥!我说,《近思录》,不就是朱子弟子们心目中的《共产党宣言》?于是,在“藏书楼”里,我等沉浸于笔歌墨舞的经典,在一行行文字中去寻找彼此相通的文化基因,努力中似乎找到了两把“比较学”的钥匙一一
一曰:长安罗马,殊途同归。几经比较,两者似确有神交:理学根植封建伦理秩序,马克思主义旨在打破阶级压迫,虽本质迥异,却同怀济世宏愿,在追求理想社会等维度上同频共振:《近思录》看似理学阶梯,实与《共产党宣言》一样,皆为人类思想解放之纲领性巨著,有情感上的认同、理论上的共融,一如郭沬若1926年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所描述对话场景:A、科学社会主义与儒家“天下为公”,“大同”社会隔世共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理学思想,与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思属一脉,理念相通;B、朱子“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剥削的否定,对底层劳工的同情,道德相契;C、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手段,与朱子“格物致知”,知轻行重的“躬行”思想,路线相符。

二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追本朔源,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究尽在哪?从东学西渐的路径看:朱子理学,自宋理宗后,已成正统思想,官方哲学,传播至欧洲,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包括《马可波罗游记》,其笔下的闽北,除了丝绸、茶叶和漂亮的女子,着墨最多的便是滋生于这片沃土的朱子理学,此等中西文化交融,深深影响了孟德斯鸠的启蒙思潮,继而,助推了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惊雷回响故土,思想长河奔涌,原来竟是个出口转内销的产品!史海钩沉,探赜索隐,或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隐秘伏脉,就珍藏在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马伏里。
暮色渐沉,精舍檐角挑起一弯新月。归途默诵 “博学慎思”之训,思绪万千,守正与开新,是随想,抑或是“弥想”,但无论如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乐哉,快哉!惟愿与君歌一曲,让悠长的马伏文脉,奔流在时光的河床之上,如麻阳溪水,注入闽江、汇入东海。
风起,我心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