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摆渡者
周银芳
我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工作近四十年,当年在部队遇到的许多人和事渐渐地淡忘了,但有一位黄河摆渡者的伟岸形象却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参军来到大西北,所在部队驻扎在黄河边一个村附近的山坳里。周围呈现出黄土山坡特有的景色,老百姓的土坯房一座座整齐地连排在一起,各家院子都种有苹果树、枣树,有的还种上了杏树;黄河岸边距离村庄还有一段距离,一排排绿叶成荫的白杨树像士兵一样守护着村庄,不远的山坡上还长满了枸杞。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当地百姓还是能过上谷粮满仓、花果飘香的生活。遗憾的是交通极为不方便,无论是老百姓还是部队官兵,到县城和外地办事都要渡船过河,再从黄河对岸坐车或走路到达目的地。据说当年部队调换,整整用了三天时间才把人和装备从对岸摆渡到村里安营扎寨。部队选择驻扎在此地,是因为这个村背后的山坳很隐蔽,并有一条战备路离保卫目标很近,部队日常工作生活与河那边不远的县城联系较多,而训练等重要军事活动则与这边的保卫目标关联度较高。
两个渡口之间大约1600米,摆渡约45分钟才能到达对岸,渡船一天来回四趟。为方便回村的人,晚饭后在气候允许的情况下,摆渡者还会加一趟班,把对岸的人送至村这边的渡口。
当年的摆渡者姓李,大家都喊他老李,其实他与我年龄相仿,只有二十多岁,叫他老李是因为他确实少年老成,看上去有四、五十岁。他们家是摆渡世家,他十岁就跟长辈出来摆渡,常年风吹雨打、烈日晒烤,使他的皮肤黝黑粗糙;抬头皱像被河水冲刷多年的沟壑,深邃而坚韧;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青筋突起。大家喊他老李,最重要的是对他敬业精神和人品的尊称,他摆渡了十几年从未出现过差错,在变化莫测的河水中一次又一次开辟出一条条安全通道,护送着无数行人到达彼岸。
我头一次坐船渡黄河,与几位战友跟着司务长去河对岸不远的县城购买粮食。那是一个清晨,黄河水面像薄纱一样被晨光慢慢掀开,露出绸缎似的波纹;水浪欢快地跳过石头,追赶着前方的伙伴,又像是位小主人,愉悦地迎接着当天第一批来家造访的客人。我们到渡口较早,只见老李正在检查渡船,船上可以容纳四十多人,有四根划浆,前后各两根,船上备有雨衣和救生圈,为防乘客不慎落水,船两边有栏杆,船身还绕着几圈粗绳。待乘客到齐后,老李熟练地解开绳缆,把船推向河中,动作利索的仿佛已经重复了千万次。一句“开船了”的吆喝声,像一声炸雷惊飞两岸草篷中的水鸟。他一边划桨,一边一首又一首地唱着民歌,甚是好听。其它的歌词都忘了,有一首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九十九道弯里有九十九只船,九十九个船工渡船忙,九百九十九个乘客把路赶。”嘹亮的歌声在河上空回荡,驱散了乘客过早而起的困意。

部队官兵出去一趟不容易,一般是乘清晨那趟船出发,到傍晚才渡船回来。夕阳西下的黄河风景别具一格,在落日的照射下,黄河呈一片金黄色,河面像又宽又亮的金绸子,随风轻微抖动着,从上而下缓缓地飘向远方。船快靠岸时,村庄的炊烟与河面淡淡的水蒸气融为一体,在余晖下形成银黄色的雾气,游走翻滚于乘客的头顶。满载而归的乘客面带笑容,纷纷拿出各自不同的物品慰劳老李,感谢老李的辛劳。老李坚决不要,说自己世家就是摆渡谋生的,大家来回的乘船费都已经交付了,哪有再要你们的物品的道理,要谢是我要感谢大家,没有你们乘船出行,哪有我这个摆渡者的生计。他还表示,将来自己哪一天日子好过了就免费为大家摆渡。看到乘客下船后,老李抓紧整理渡船。我原以为一天忙碌下来老李肯定很疲乏,但看他的眼神却没有一丝倦意,有的只是对摆渡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对乡亲们的一片深情。
在一个金秋的夜晚,我有幸赶上了一趟难得的夜渡黄河。那天夜晚八点多,我和一位战友与十几位乡亲们一道,坐上老李的船往回村的河面行驶着,只见白天还奔腾不息的河水,夜晚却宁静的像蓄力待发的武者,放松身体,放空思维,如安泰般躺在大地母亲身上,吸收着天地日月之精华,为明天的远航积蓄充沛的精气神。河光闪闪,倒映着天空清明的月亮,折射出两岸的村庄和树木。因夜晚的水流动缓慢,没有什幺危险,看到老李太辛苦,几位年轻小伙轮流帮老李划船,老李则拿出泡好的枸杞茶和大红枣给乘客品尝,大家边品茶边尝枣边赏月,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船至河中央处,忽见有几条黄河大鲤鱼从河面跳起,其中一条跳到船板上。当地有个说法,看到鲤鱼跳龙门是吉祥之兆,于是船上的人便蜂拥而至观看跳上船的鲤鱼,以图个吉利。老李拿出装有大半桶水的木桶,小心翼翼地把鲤鱼放入桶中,还在桶里投入一些鲤鱼爱吃的饵料。上岸后,老李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举行了放生仪式,他双手将鲤鱼从桶里捞出,在岸边慢慢放入河中,嘴里念叨,大鲤鱼快快长,愿鱼儿保佑坐船人平安,保佑解放军官兵身体健康,保佑村里人吉祥。目睹眼前的情形,我深感不虚此行,不仅完成了任务、观赏了黄河的美丽夜景,而且真切地感受到老李摆渡既为他人送平安还为他人祈福的高尚品格。
最令人难忘的是,有一天我外出办完事,一看时间还早就在中午前坐上返回的渡船。或许是上午下了一场大雨,整个河面水位涨了不少,河流湍急,裹着泥沙奔涌,浪花不断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乘客焦急地问老李水势这么猛能不能行船?老李坚定地说问题不大。大家上船后都套上了救生圈,木船刚离岸就被浪头狠狠地拍了一下,船舷吃水处发出了令人牙酸的吱呀声,乘客们抓住船板尖叫了起来,当看见老李把每一个转舵都做得稳如磐石,大家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了下来。那天黄河的风浪出乎意料的大,行驶到河最深处时风浪把木船吹得直摇晃,突然,一个大浪涌上船,把坐在船尾的一名妇女打入了河中,妇女吓得在河里双手乱舞,口里大喊救命。我和另一位战友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奋力抢救落水妇女,两人好不容易把妇女救上船,正当我和战友双手抓着绕在船身的绳索登上船时,一个浪头又把我的战友拍入河中。战友是北方人,水性很差,刚才救人已耗力不少,加上黄河水太冷引起了腿抽筋,一点游回船边的力气都没有了。我一看战友落水,准备第二次跳入河中,老李说,你刚救人体力消耗太大,再跳下去不仅人救不上来,自己还有生命危险,还是在船上接应吧。他吩咐过几位副手后便跳入河中冲向落水者。我的战友越飘越远,尽管身上套着救生圈,但风浪几次盖过他的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这危急关头,只见老李一个猛子扎入水中,不一会儿就出现在战友面前,他一手推着战友套着的救生圈,一手划着水,一点一点地逆流向我们游来,水浪时不时淹没着他们的身体,老李的头一次又一次的在浪中抬起。二十分钟后,老李和战友好不容易抓住了船上抛出的绳头,我和船上的几名乘客不停地把绳索往船上拉,终于把老李和虚脱的战友拉上了船。因老李救人时潜入水中时间较长,身上有好几处被乱石撞伤,为了保证乘客安全到达,老李休息片刻喝了几口黄河大曲解乏,然后又聚精会神地重新走上掌舵的岗位。老李救人的事迹被传开后,经军地双方研究,授予了他“双拥”模范的称号。我从此事感悟到,老李的所作所为呈现出来的已不只是农村老百姓的善心善举,而是中华民族为保护他人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优秀基因在他身上的体现。试想,老李既不是党员也不是革命军人,但他却能够做到舍己救人,这不正说明了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优秀吗?说明了中国老百姓的品格高尚吗?
我在部队提干后,还坐了几次老李的渡船,部队调防要离开村里的头一天,我专程去看望了老李,彼此留下了通信地址。由于各种原因,除了有书信来往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从来信中我得知老李后来入党并当了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对口扶贫以及当地百姓的艰苦奋斗,黄河两岸已经架起了两座大桥,并有铁路和高速路通过他们村庄附近。交通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村里的发展,他们利用现代科技把黄河水引进了村里,当年的部队营地变成了种麦种玉米的良田,村里的绿化好的也是远近闻名;村里还办了花果、木材、中草药加工厂,整个村成为旅游风景区,摆渡已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

老李在一次来信中说,他几十年来坚持业余自学,已经拿到了自学本科学历。几年前,他从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了下来,参加了县里的黄河文化研究会,利用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免费上船为摆渡坐船来村里观光的游客做导游。看了老李的来信,我对老李又有了新的认识,一位小学毕业的农民,在谋生都很艰难的大西北生活环境中,却能够自学成为大学生,成为黄河文化研究会的成员,该有多幺强的文化自信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啊。由于我参军的工作地点多数都在黄河两岸,又是一名退休厅级干部,因而我退休后也被应邀参加了某省的黄河文化研究会,我和老李的缘份真是不浅。去年的一个秋季,我专程去村里看望了老李,两人先是到村里走了一遍,我为村里的巨大变化由衷地感到高兴,并感慨地对他说,西北农村都像你们村这样就好了,老李回答比他们好的村有很多,现在大西北农村已不像当年那样穷了,再奋斗几十年,大西北将不比南方差。我听了老李的话眼睛一亮,心里为老李的远见和乐观而点赞。为了让我能找回当年摆渡过河的感觉,老李带我上了一趟下午出发傍晚回来的船。摆渡人是他儿子,他说,摆渡能经风雨、见世面、长知识、结善缘,他从一个小学生能成为一名大学生、曾经的支部书记、现在的黄河文化研究会成员,与几十年摆渡生涯的历练是分不开的。所以,孩子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后,他坚持让孩子先做一名摆渡者。上船后,老李从儿子手中拿过划桨一浆一浆地划着,说是要让我好好回忆一下当年乘渡船的情景。看到老李划船的手法还是那样熟练稳健,身体依旧硬朗,我心里十分高兴,庆幸能与老李结下了一生难忘的善缘。待老李坐下后,我突然问他一个问题:“你操劳了大半辈子,退下来后本应好好享清福,怎么又搞起了黄河文化研究?”听了我的话后,老李面部表情十分严肃,沉思了一会儿说:“不瞒你说,我摆渡几十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人,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黎明和黄昏,见过多少个求学的学生,怀着梦想从这里出发,奔向远方,见过一个又一个外出打工经商的村里人,带着满心的期盼,踏上未知的征程。他们当中很多人成功了,梦想成真了,但却很少有人回报生养他们的故乡。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也很少有人成为国之栋梁、百业精英,他们成功后安于现状的人多了,拼搏进取的人少了。古代西北贫困之极,为何还出了那么多仁人志士?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一天悟到了问题的原因所在,就是在这些人身上留下更多的是黄河给予的物质营养,而缺乏黄河所具有的精神特质。我摆渡几十年渡的是他们的身体,但却很少为他们渡心。所以,我想通过参加研究会,比较系统地掌握黄河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利用导游、写文章等方式,向他们也向世人宣传黄河的能量和精神,使更多的人能够以母亲河的精神激励自己,为民族、国家和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我想,做精神上的摆渡者比做载人过河的摆渡者更重要。”我听了老李的话大为惊讶到:“原来如此,你参加研究会已上升到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境界了。我还停留在满足爱好、写写文章上,自己的觉悟真是太低了。”老李说:“不要夸我了,我们趁这几天两人相处的时机,好好合计合计,弄几篇关于黄河的文章出来,到时候我宣传时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我想了想说:“要让人能接受黄河精神,首先要让他能了解黄河,认同黄河,热爱黄河。文稿可分黄河的厚重历史、黄河的美丽景观、黄河的精神特质三个部分来写。”老李说:“你是文化人,由你代笔吧,我负责讲讲自己研究的体会。”
我说:“好吧,第一篇比较好写,百度上都有,整一整就行了。关键是要有大量的事实佐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发源地,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纽带,孕育了仰韶、龙山、夏商周等古代文明,通过地理环境、文化基因和历史实践的互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精神特质。老李说:“对这个问题我有两点体会,一点是炎黄两帝的部落均活动于黄河流域,可佐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另一点是黄河流域是我国的军事中心,五千年历史发生的战役太多了,中国的战争大部分是在黄河流域打的,而且大多数战争又是古代和近代打的,古代炎黄之战、黄蚩之战、黄刑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黄河流域,战争就是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这也能证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发源地。”
我又说:“描写黄河美丽景色的文章太多了,但巴颜喀拉山发源地的涓涓溪流值得宣传,从中可以感受到细水长流可聚威势、成大事的巨大能量;还有壶口瀑布“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观景象,以及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的壮丽奇观等等,这些都是百看不厌的景观,也值得浓墨重彩地写进文稿。我当年的部队主要是担负保卫刘家峡水库的任务,我有幸观赏过刘家峡水库的壮观全貌,其中峡谷奇观、黄洮交汇奇观更是令人赞叹;特别是黄河清流与浑浊洮河在库区交汇,形成“泾渭分明”的“丫”字形分界线,被称为“二龙戏珠”,美不胜收,刘家峡水库的奇景必须在文稿中加以细致地描写。记得当年我与战友开车到四川诺尔盖深山拉木材,看到一弯蓝色的水在草原上流淌,着实优美。当地人赞美这弯河水为蓝色丝绸、金哈达,被誉为是菩萨写给草原的情诗;他们还自豪地说,这弯水是黄河的第一弯,是最温柔的一弯,以前的教科书确定黄河是没有经过四川的,我听了他们的赞美也只是当作美丽的传说,后经过反复论证,黄河却有流经四川,诺尔盖草原的一弯河水也确实是黄河第一弯,这美景估计知道的人不多,值得大书特写。总之,黄河美景比比皆是,她因高原到平原的大跨度而生壮景,因河道崎岖而生奇景,因季节交替而生丽景,因而千百年来深得骚人墨客的赞誉。唐朝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开头一句就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下就把黄河上连天下着地的壮观气势描绘出来。当然,这里的天多指高远的意思,黄河具体准确的发源地,当时由于受认知的限制,世人也不知道在哪里,只是传说来自昆仑,而昆仑又传说藏在天上,因而才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说。元朝诗人许有王在《水龙吟·过黄河》一词中写道:“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展现了黄河向东奔流无终极、横跨天地的磅礴气势。唐朝诗人李白在《公无渡河》一诗中写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写了黄河决昆仑、触龙门驰尘沧桑的气势。宋朝诗人王安石在《黄河》一诗中写道:“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描写了黄河的奔腾气势和恢宏形象。明朝诗人宋琬在《渡黄河》一诗中写道:“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写出了诗人以黄河掀天走浪的凶险衬托人世间风波更加凶险的沉思。赞美黄河的诗词很多,在此只略举几首。另外,从古到今还有许多画家以黄河为题材作出了不少名画,如明代陈洪寿画的《黄流图》,元代赵孟頫画的《鹊华秋色图》,傅抱石画的《黄河清》,吴作人画的《黄河三门峡大坝》等等。这些诗词和画,不仅是对黄河景色的赞美,也在赞美中为黄河文化增添了色彩。此外,黄河下游的齐鲁文化孕育了儒家思想,黄河流域的河洛文化孕育了《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萌芽。
我讲完后问老李有什么补充?老李说:“没有,我文化底子薄,到时候你把教科书上的东西再加上刚才讲的内容充实起来寄给我即可。”然后我又对老李说:“现在百度概括的黄河精神比较大众化,总感到差点什么,这方面你体会较深,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老李说:“我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深,百度上讲的很对,我想结合百度的观点,从五个方面谈谈黄河的精神特质以及对世人的启迪。”
——远大的志向。黄河之水从源头一流出就志向大海,因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了黄河奔向大海的坚定步伐。我认为,那些事业走不远做不大的学者、商人,从根本上讲,就是从小没有立志做大事,有点小成就,过上好的小日子就满足了。所以你讲引导世人看黄河景色要看源头和尽头是很有眼光的,只有看透两头的人,才能从观看美景中获取促进人生奋力向前的不竭动力。
——开拓的勇气。黄河所经过的地方多是险恶之地,但她依然以移山改岳的气势,一次又一次地拓宽河道,润泽生灵,营造美景,塑造了母亲河的形象。这种开拓进取的勇气,以黄河文化为纽带,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创新拼搏。我前面讲的那些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现象,虽不是主流,但蔓延开来对事业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还是很大的,因而必须引导世人唤醒斗志,加速拼搏之血脉的流动,以锐意进取的精神为祖国母亲为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奉献的精神。黄河被称为母亲河是因为她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千百年来,她尽管承受着烈日曝晒、风吹雨打、冰封雪侵,却仍然无怨无悔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大西北的农民是最讲奉献的群体,但是现在这种奉献精神在我们一些后人中丢失了。渡人之心,最关键的是要帮助我们的后人重塑奉献之心,有了奉献之心,才能够自觉地为民族、国家的事业以及他人的幸福,心甘情愿的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才能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报恩的情怀。黄河虽然经历了一道又一道弯,但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这道道弯弯不仅体现了黄河坚韧不拔的意志,还体现了黄河报恩的情怀。黄河的每一道弯都是回头答谢一路为她积蓄能量的群山大地及四周涌来的山泉河水,这一感恩的举止使黄河每遇一弯就能多积蓄一份能量,最后以磅礴之势灌入大海。讲到报恩,我想起了一件事,当年我们不是放生了一条鲤鱼吗?有一年黄河发大水,把村庄都冲走了,河水己经浸到许多村里人的脖子,眼看这些人就要被河水冲走了,突然间河里冒出了很多鲤鱼,它们用尽全力把这些乡亲们拱到浅水区后就不见了,乡亲们感动地说这是鲤鱼来报恩了。因而,灾后村里在后山盖起一座“鲤鱼公”寺庙,村里人逐渐形成了重大祭日先祭鱼公再祭祖宗的习俗。因鲤鱼跳龙门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很多游客都会到寺庙祭拜,为村里增加了人气和收入,这两天抽空陪你进寺庙看看。我想以这个故事为例,把黄河的报恩情怀传递给世人,特别是要传递给那些从黄河走出去的人,好让更多的人或回乡创业或以其它方式为家乡造福,不辜负故乡的养育之恩。
——涅槃的伟力。黄河有几次断流,虽然断流期间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每次断流后新注入的河水水位更高,河面更宽,河水质量也更好,真是越挫越勇。这不仅使人想起在历史长河中,每当中华民族濒临危机后呈现出来的是更强盛的一面。我们村也出现过几次洪灾,但洪灾过后经村里人的艰辛劳作,重建的家园一次比一次更好。这些都是因为中华民族及广大老百姓像黄河一样,有着不屈不挠的品格和涅槃重生、自强不息的伟力。前面叙述的四种精神特质,都是以这一伟力为支撑的。因此,为世人渡心,关键一点是要在世人心里种下自强不息的种子,并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此,才能支撑着胸怀远大目标的人们,开拓进取,排除万难,创造辉煌的业绩。
听了老李的一番见解,我无比钦佩地说:“你这是教授级水平啊,我把你讲的话稍作整理就是一篇经典演讲稿,具有普世意义,讲给谁听谁都爱听。”老李说:“明天我们就把这次讲话的录音整理出来,修改后让我好好消化一下,争取导游时用上。”
几天后,我就要与老李分手了,老李坚持要送我上飞机,他还是用船把我摆渡到对岸,好让我加深对摆渡乘船的印象,同时也想向游客试讲一下我们整理的三篇文稿,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当我与老李在机场挥手告别时,忽然我的脑海跳出一个念头:他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尽管后来自修成大学生,怎么对黄河文化精神有如此独特的见地?这真是理论和知识一经被掌握,一般百姓也会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是越来越看不透老李了。转念一想,老李该不会是黄河的化身吧?如果是那样,在如黄河一般伟岸的老李面前,自己显得是多么的渺小,看不透是正常的,只能心甘情愿当一名小学生。
老李当年的渡身船像一座无形的桥,连接着往来者的平安幸福和希望梦想;他现在的渡心船又像一座心桥,努力把一些人不够纯净的心田引渡到完美的心灵港湾。他是一位高尚的渡人又渡心的摆渡者,我是始终忘不了他的,黄河的风浪会永远记着他,无数乘过他的渡船的人更会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