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香火
郑国光
在寺庙的香客里,常有一种现象:穷得问富,富得问路,有钱有路问劫数。所以究其本质,香客求的不是佛,而是求佛满足自己的愿望。
在寺庙的功德箱前,时有穿唐装、戴佛珠的香客,这多半是有点来头的达官显贵。他或许刚在酒局上敲定了某块土地的归属,此刻却将官帽的沉浮寄托在檀香的烟火中。揭露出来的贪官中,有的还是寺庙的常客,甚至有烧大年头柱香的习惯。真不知,将神圣的宗教仪式和权力结合能博得什么彩头。其实,这种荒诞的对冲,暴露了这些官员最隐秘的认知困境 —— 用最虔诚的姿态,消解最揪心的难题。

也有一些贪官混在香客队伍里,完成了一场精密的认知减法。他们用一炷清香置换权力寻租中的情感困惑:或是商场上的权力交换,或是官场的尔虞我诈,或是美色中的爱恨情仇。他们把自己的认知折叠在拜佛的仪式里,像古人用龟甲裂纹占卜吉凶,试图用香火获得内心的安宁。这种原始的思维短路,让大脑在瞬间卸下认知重负。用这种简化的方式把愧疚转化为香火,仿佛就能将党纪国法的红线烧为灰烬。

最近,听了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课程,对迷信有了新解。他认为迷信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还是一种策略,是人应对复杂状况的一种特殊手段。当你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时,你认知的熵值会呈现几何级数的增加,你需要一个拦住更多认知复杂性的边界,最好的办法就是迷信。比方说,有一条两米宽的路,两侧是悬崖绝壁。此时,决定你能否通过的不是行走能力,而是你的认知。你认知中会出现大量复杂性的熵增,堵在你大脑里的东西,不是 “怎么走”,而是 “掉下去怎么办”。想多了,就没法走了。如果两边加上围栏,此时你不用扶,就能顺利通过。可见,这个围栏没有起到任何支持你通过的作用,它只是在你认知上划了一个边界。有了这个边界的存在,你的认知的复杂性就大大降低了。这说明,这个围栏只要你心里存在,就屏蔽了内心认知的复杂性。寺庙中的香火就起到了围栏的作用。

现代科技让社会整体患上认知厌食症:搜索引擎替代深度思考,连冥想 APP 都会教我们用呼吸计数法屏蔽杂念。寺庙香火不过是极简主义的线下投影,把思想屏蔽在 “信息茧房” 里。贪官想从简约的仪式中寻到情感困境的锚点,就像茫茫大海中抓住救生圈,暂时逃离了认知超载的苦海。岂不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佛门哪容得下贪官?洛阳白马寺殿门上有一副对联:“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虽宽只渡有缘之人。” 如同有些落马的官员在忏悔中写的:每次烧香都觉得菩萨在点头,直到手铐声盖过了木鱼声。

当这些人把焦虑押注在香火的明灭之间,实际已经陷入更深的认知陷阱。就像用止痛药掩盖病灶,香火的慰藉只是暂时麻痹了思考的神经。被简化的烦恼,终究会化为更汹涌的焦虑洪流。

真正的修行,是心怀善念,把权力置于人民监督之下,以悲悯之心为民谋利;同时还要学会在认知的丛林里,坦然面对思维中的复杂性如缭绕青烟,把它化为指引前行的星光。而不是以权谋私、公器私用,又把灵魂囚禁在香火的单行道里,依赖香火指引,用鸵鸟式的思维,谋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