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者
周银芳
无论是贫穷之国还是富裕之邦,总有许多拾荒者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地在城市角落的垃圾场旁忙碌不已。他们在一些人的视线中只是若隐若现的存在,但我却始终关注着这一群体。
我第一次看到拾荒者是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一天中午,我去同学家做客,快到同学家门口时,只见小区旁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拣垃圾。中午骄阳似火,垃圾堆已经蒸腾起酸腐的气味,几位居民一边捂着鼻子一边把手里的垃圾袋抛向垃圾堆里,然后着了魔似的转身跑开。数位拾荒者不顾臭气熏天,利索地扯开丢下的垃圾袋。一位佝偻着背的老者动作缓慢,只能等待其他几位拣得差不多了才试着捡捡漏。他戴着一双磨破了边的橡胶手套,带血的指尖从手套露出,一看就是被坚利的垃圾废品刺破。此时,他费力地在垃圾堆里翻找着可回收的物品,花了好一阵功夫才拣到几个矿泉水瓶,他如获似宝、小心翼翼地把瓶子踩扁后装进蛇皮袋里。老者心想如再能翻到几个酒瓶更好,苍天不负辛劳人,他把垃圾场翻了一遍,终于在最后一个角落拣到了几个酒瓶。只见他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嘴里自言自语地说小宝的晚饭有着落了。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这位老人本应该在家享福,为了生活还得出来拼老命拣破烂。我感到帮不了他什么忙,便强忍着泪水转身往同学家走去。
或许是那一天拘偻着背的老者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我开始时常留意拾荒者的动向。一个隆冬的星期六早晨,我看到了一位中年人正在拣破烂,风卷着隔夜的馊味扑在脸上,他却像是闻不到似的,眼睛死死盯着每个可能藏着可回收物品的角落,看到纸板就拆开叠平,瞧见塑料瓶就踩扁塞进麻袋。随着麻袋越来越沉,一边的肩膀被勒的又红又痛,他就换另一边肩膀扛着,两只手掌不时对搓,缓解严冬的侵袭,踉踉跄跄地走向下一个垃圾桶。忽然,他脚底踩到一块冰块,一下滑倒在地,背上的垃圾洒满了一地,或许是摔得太重,好一阵他才缓过劲爬起来,然后把洒在地上的垃圾一件件地捡到麻袋里。见此情形,我赶紧跑了过去问他是否摔伤,需要什么帮助,见他只是手掌和脸部磨破了皮,身体并无大碍,我的心才安了下来,于是帮他捡起剩下的垃圾废品。临别时,他感动地对我说:“小兄弟,谢谢你,我拣垃圾二十多年,很多人见到干我们这一行的都是躲的远远的,你是我在拣垃圾遇到困难时第一个帮助我的人,祝你好人一生平安。”接着他从棉衣口袋中掏出一块坚硬的光饼说:“你还没吃早饭吧?这块饼拿去填填肚子吧。”看到他手上的饼,我鼻子一酸,眼泪顿时流了出来,心想这是多么善良的人,自己都下顿不接上顿,还把仅有的一块饼送给别人充饥。我说:“谢谢您,我已经吃过早饭,您快吃吧,麻袋太重,路上又滑,小心别再摔着了。”看到他吃完光饼并走到下一个垃圾桶旁时,我才转身离开。

还有一个傍晚,我看见一位二十多岁的拾荒小伙子,正靠着墙根歇脚,累了一天的汗水早已浸透了他身上洗的发白的蓝衬衫。或许是中午没有吃饭,他饿的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团黑呼呼的干粮,就着路边水龙头接来的水啃着,喉结滚动的声音在寂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落日就要褪去最后一丝光辉,他狼吞虎咽吞下了剩下的干粮,背着麻袋往前走,想趁着夜晚各家各户倒出一天最后的一趟垃圾,尽量能把多一些“收成”装进麻袋里。
让我最难忘的是本世纪初夏天的一个中午,我下班赶回家吃午饭,在自家小区旁一块工地上见到一位近八十岁的老太太,她手里拿着铁钩把垃圾场里可回收利用的物品一件件勾出来,与身边一名十几岁的女孩一起,边整理“战利品”边塞进蛇皮袋,然后一袋一袋装上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小推车。待装好车后,汗水已湿透了一老一少的衣衫,她们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一人一边推着小车往回收站方向走去。后来我一打听,才知道老奶奶身边没儿没女,靠拣破烂为生,小女孩是老人家在十几年前拣破烂时救下的弃婴。这不仅使我想起了八十年代流行的、唱哭了多少人的一首歌《酒干倘卖无》。老奶奶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为继,还要把弃婴抚养成人,这是一位多么善良伟大的老人。好在当地政府得知这一老一少的困境后,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安度晚年,小女孩也被一位有善心的富人家收养为义女,吃穿不愁,供她上学。富人还经常带着女孩去养老院看望老人,老奶奶时不时也到富人家看望孙女。老奶奶每次临别时都对富人说:“谢谢你们收留了这孩子,这样我哪天走了也不用担心了。”并叮嘱女孩长大后一定要报答富人家的养育之恩。后来这个故事被拍成了电视剧,热播后剧中人物的善良、大爱感动了无数人。
很长一个时期,拾荒者是被世人不屑一顾的一个群体,多数人只是在扔垃圾遇到拾荒者时,才会想起生活中还有这么一拨人。当然,也有极少数人是用鄙夷的眼光看待拾荒者的,他们见拾荒者都怕靠太近,担心拾荒者身上有病菌会传染,在这些人心里,拾荒者的地位还不如乞丐,他们认为乞丐虽然以乞讨为生,但还算一身整洁,讨完饭后还懂得感谢;他们感到拾荒者仿佛就是从垃圾堆里出来的另类,不讲卫生,不懂礼仪,因而只要不是投放垃圾,他们见到拾荒者都是捏着鼻子绕道而走。有一段时间,忽然媒体不断爆出拾荒者逆袭的人和事:武汉新区人于红梅8岁丧母,13岁辍学后开始拾荒,后组织妇女拾荒累积资金创立了园林仿古公司,并获评“中国古建领导品牌”。2016年投资打造凤娃古寨景区,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被评为“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宁夏中卫市人胡雷,6岁因病致残,11岁开始跪行拾荒,16年累计捐赠超百万物资支援灾区及乡村教育。直到2025年贵州发洪灾时,他还捐空积蓄,亲自押运物资前往灾区。因长期跪行公益事业,被人民日报称为“跪着的巨人。”四川人杜茂洲,早年从事无线电维修,后转行拾荒,通过观察在北京垃圾堆中发现商机,便组成专业团队拾拣可回收利用垃圾物品,早已成为百万富翁。中国拾荒者最多资产人张军,个人财富达到270亿人民币,2006年个人财富超过当时首富黄光裕和地产界大佬王石。文学家、电影电视编剧人、画家纷纷创作作品,宣扬拾荒者的事迹和精神。“中国达人秀”节目中,深圳拾荒者符迪凡唱了一首《朋友别哭》,唱哭了评委和听众,一炮走红,后来又获得2013年《势不可当》节目冠军,节目还播放了他一边拾荒一边唱歌的镜头,不仅会唱中国歌曲,还会唱英文歌曲。此节目的轰动效应不亚于当年《酒干倘卖无》歌曲播放后的反响。媒体的持续宣传逐渐改变了社会对拾荒者的看法,过去被许多人看不起的拾荒者群体又被捧上了天,就连称呼都被冠于“城市美容师”、“都市淘金者”、“消灭浪费斗士”等雅称。

拾荒者生活的艰辛和品格的高尚,使我始终关注着这个群体,而两次与拾荒者的交谈,又让我对拾荒者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第一次是我看到一位坐在树荫下休息的拾荒者,便主动走上前去与他交谈。当时我递出一根烟给他说:“老哥辛苦了,抽根烟吧。”拾荒者接过烟后说:“谢谢,看你这身打扮就像是有文化的人,你是不是哪家报社记者又来采访?”我连忙答道:“不是不是,但我确实想问您几个问题,不知可否?”他说:“干了一天的活有些累了,也想歇一会,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我说:“您拾荒已经很多年了吧,就不想改行做点其它事?”他说:“现在也没什么事好做,拣垃圾是脏活累活,很多人不愿意做,但总要有人去做吧。环卫工人的职责是保持城市的清洁,他们没有责任也没有时间将垃圾回收利用,这些可回收的物品扔掉又可惜,我们干这一行的,既为了生计,也可以为资源再生做点贡献。”我说:“是啊,你们的职业既解决了就业和环保问题,还能开辟新兴行业,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职业。”接着我又问道:“您对社会上一些人瞧不起你们这一行有何看法?”他回答道:“我干这一行开始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因被人瞧不起心理感到很不是滋味。时间久了慢慢认识到,干我们这一行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还能养家糊口;不偷不抢不乞,还能清洁城市、变废为宝,是利国利民的行业,应该引以自豪才是。于是,后来无论是拾荒时遇到人,还是平时面对众人,自己都能够充满自信,泰然处之。”接着我又问了他一个问题:“您对拾荒者中出现的逆袭成功人士是如何看待的?想不想像他们一样成就一番事业?”他说:“首先是为他们感到骄傲,感谢他们为拾荒者争了光,树立了新形象。他们已经由拾荒者变成了拓荒者,但我认为这些人只是少数,他们是社会精英,在哪个行业都会脱颖而出。干我们这一行的人做梦都想像他们那样成为成功人士,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要想做到既要有能力还要有机遇,当下自己还是踏踏实实做一名称职的拾荒者吧。”最后我好奇地问他:“您讲的话很有见地,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您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他说:“我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十几年前也在体制内工作,后来下海自谋职业亏本了,就干起了这一行。”说完他起身就要走,说是要赶去拾荒。我虽然有些不舍,想与他再交谈一会了解更多的信息,但心里还是感到满意的,因为通过彼此的交谈,进一步深化了对拾荒者的认识。第二次交谈是在地方从政期间,接待一位来洽谈投资的环保行业的企业家,这位企业家过去也是靠拾荒起步的。谈完投资事项后,我问他:“您能否谈谈从一名拾荒者成为企业家有哪些最大的收获和最深的感受?”企业家沉思了一会儿说:“最大的收获吗不是一些人羡慕的赚了大笔的钱,而是在拾荒期间历练出来的力图改变现状的勇气和洞察商机的眼力。有人说,拾荒者是淘金者,我认为最宝贵的金不是某种物质,而是拾荒者自己开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才是拾荒者变成拓荒者最大的收获和成功之处。要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拾荒者变成成功人士后应保持初心不变,保持拾荒者的本质不变。我亲眼看到一些拾荒者变成大佬后,因忘乎所以结果又被打回了原形,有的人甚至心灰意冷到连重操旧业的勇气都没有,只能是流落街头,过着乞讨生活。
与拾荒者和拓荒者的两次交谈,使我对拾荒者的了解更有立体感。我把常年对拾荒者的观察以及与他们多次交谈得来的信息揉合起来,捋了又捋,一幅较为完整的拾荒者群体图像跃然浮现在眼前:
拾荒者是一个社会需要的群体,只要社会需要还存在,这个群体就不会消失。
拾荒者的本质是以生存为动力、以获取有用之物为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是拾荒者,整个社会是由不同形式的拾荒者群体组成的。
拾荒者不乏有成功人士成为社会的精英,但是这些人只是少数,他们是社会的领跑者,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还是像成千上万个拾荒者那样的社会底层群体。
拾荒者拾到有用之物、变废为宝固然重要,但在逆境中获得的精神上的开悟,才是真正拾到价值连城的珍宝,才能为社会也为自己开辟新的天地,创造新的财富。
求生存、求发展是人类社会运动的两大基本目标,看似平凡的拾荒者群体却有支撑生存和发展的不凡精神力。他们具有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尊严和能力;具有不怕艰苦、忍辱负重的坚强意志;具有咬定目标、出手必得的务实作风;具有与人为善、甘于奉献的良好品格;具有不满现状、开拓进取的精神勇气。拾荒者体现的不凡精神力也正是其它行业劳动者所需要或已经具有的至臻之宝。
我们不应该瞧不起拾荒者,因为我们自己就是拾荒者;我们应做一名合格的拾荒者,也要努力成为一名超强的拓荒者,因为社会的进步需要有大量拾荒者的有力推动,也需要有少数拓荒者的持续领跑。